ty8天游在线注册地址-官网

ty8天游在线注册地址

看经济特区如何续写文化传奇(组图)

发布者:admin      发布时间:2014-09-28

 

“深圳学派”学术研讨会

 

《文化是流动的》书影

 

2014年9月19日,深圳学派建设迎来又一标志性事件:国家社科基金艺术学重大项目“新兴城市文化流动与文化创新研究”开题论证会举行。由深圳市委常委、宣传部部长王京生为首席专家投标的课题“新兴城市文化流动与文化创新研究”,被确定为2014年度国家社科基金艺术学重大项目。课题组邀请来自北京、上海、香港、广州的全国多位专家学者和全国艺术科学规划领导小组进行开题论证,与会专家学者对“文化流动”这一深圳文化基础理论创新予以充分肯定,认为该理论从根本上回答了深圳文化何以跨越发展的缘由,为深圳的文化自觉、文化自信奠定了理论基石,并为新兴城市文化发展及中国的文化创新发展提供宝贵借鉴。

自2012年5月王京生《文化是流动的》一文发表以来,特别是2013年10月《文化是流动的》一书由人民出版社出版之后,“文化是流动的”这一命题就成为深圳,甚至全国文化理论界讨论的热点问题,一大批知名学者参与其中。

在特区成立之初,深圳被戏称为“文化沙漠”,但在改革开放进程中,深圳的观念文化、移民文化、企业文化等却一路领先并辐射全国,近年来城市文化更是跨越发展。“文化是流动的”正是深圳作为新兴城市在文化创新中实现文化发展“弯道超车”的理论依据,而深圳,也正是文化流动理论最为生动的样本。

1

揭示深圳文化本质

直面“深圳有没有文化”问题

在特区成立初期,许多人在为深圳速度赞叹不已时,谈起文化常摇头叹息。这样的忧虑,来自于人们认识文化的固有定势—“文化积淀论”。

可是,在快速发展的社会,在文化大变局时代,文化只有积淀一种方式吗?

现任市委常委、宣传部部长王京生1988年从北京来到深圳,在感受深圳涌动的文化春潮、目睹特区丰富的文化实践时,面对着不绝于耳的“深圳是文化沙漠”的质疑,他开始思考:将文化积淀作为有无文化的根本判断是否太绝对化?一个文化积淀薄弱的城市,一个处于文化边缘地带的城市,是否可能和如何能够在较短时间内实现文化快速发展,乃至成为新的文化中心?

历经十年磨砺,《文化是流动的》向“文化积淀说”发出了深圳的文化宣言。

文化流动理论这样解读:人是文化的基本载体,只要有人的地方就有文化,流动的人群是流动文化的承载者—“凡有人群、凡有社会,即使是穷乡僻壤,都是有文化的,只不过形态不同而已,有的可能是灌木丛,有的可能是绿草地,有的可能是大森林……”

移民文化因海纳百川而博大,四面八方的人汇聚而来,带着原居住地的文化烙印,各种文化在激荡、碰撞,移民文化在萌芽、生发……

北京大学教授于长江认为,文化流动理论既回答深圳当前的文化问题,也回应着上世纪80年代开始争鸣的不少文化讨论。深圳每个个体都来自中国文化相当深厚的地区,都有深厚文化背景,本身就是每个地域文化所“化”之人。

香港科技大学教授丁学良说:“文化的本质就是一个‘化’的过程。只有人的流动才能使文化的流动变成可持续的过程。深圳是二战以来全世界最大的移民城市。如果没有移民,深圳不可能在全世界发挥这样的影响力。”

移民文化的影响力,可从“深圳十大观念”中一窥究竟:“鼓励创新,宽容失败”犹如许给创新者的诺言,而“来了就是深圳人”让闯荡者心头一暖;“空谈误国、实干兴邦”堵饶舌者之利口,壮实干家之声色;“送人玫瑰,手有余香”让陌生人彼此关爱……

改革开放的崭新观念文化,在并不肥沃的文化土壤中找到扎根和生长的机会。

2

剖析文化竞争实质 直面“深圳有多少文化”问题

今天的深圳,文化创意产业已成战略性新兴产业:2013年,文化创意产业增加值达到1357亿元,占全市GDP比重达9.3%,是2003年的10倍。

难以想象,一个几乎没有文化资源的城市,短短10年,在产业发展中可以爆发出如此惊人的能量。

对于这样的能量,文化流动理论的学术解读是—“文化增量”。

文化流动理论这样阐述:一个地区的文化资源总量并不是固定的,其中一个巨大的变量因素在于,一个地区对文化增量的获得程度。城市的文化竞争,是文化存量之间的竞争,但更是文化增量之间的竞争。

增量,体现在文化产业。这座缺乏文化产业资源的城市,文化创意产业的增幅年均25%。十届文博会累计成交额超过一万亿元,文博会、深圳文交所、中国文化产业投资基金、国家对外文化贸易基地四个国家级文化产业发展平台,犹如“四轮驱动”推动深圳和中国文化产业发展,深圳文化产品出口占全国17%,成为中国文化产品进出口的重要基地和主要口岸。

增量,体现在文化事业。这片缺乏历史沉淀的土地,建起了“两城一都”。“图书馆之城”:拥有200台自助图书馆、640家公共图书馆,公共图书馆人均藏书量2.25册;“钢琴之城”:全市拥有钢琴量超过28.5万台,钢琴普及率为每百户家庭达9.1台;“设计之都”:2008年荣获联合国“设计之都”称号,有30多万设计从业人员和6000多家设计企业,工业设计市场份额占中国内地比重超过50%。

增量,体现在文化活动。这片没有太多文化可传承的土地,从无到有缔造文化品牌。22年的鹏城金秋艺术节、14届深圳读书月、10年市民文化大讲堂、11届深圳关爱行动、9届创意十二月,每年1万余场文化活动让千万人次市民受惠。

“为什么一些文化积淀深厚的地方到今天却成了文化发展相对落后地区,文化发展积淀相对落后的地区却在文化发展上相对居上?”深圳社科院原院长彭立勋认为,文化流动理论,正是建立在文化发展是受到多种复杂因素影响制约的认识基础上,说明只有流动才是文化的源动力。

3

剖析文化发展过程 直面“文化为什么跨越发展”问题

从2003年成为文化体制改革的全国试点后,深圳四次荣获“全国文化体制改革先进地区”称号。伴随着十年文化体制改革,深圳文化跨越发展。

文化流动理论认为:文化流动过程就是文化创新过程,城市文化间的竞争与较量,在很大程度上依赖于文化创新能力。“文化的流动与发展的特性,决定了文化的生命力在于不断地创新。只有创新才能生存,只有创新才能发展。因此,衡量一个城市文化流动的能量,检验其发展状态,关键是看这种文化能否有自我创新的机制。”

文化创新,首先是文化价值创新。深圳2003年就在全国率先提出“文化立市”战略,之后又提出“拼文化”、“以文化论输赢、以文明比高低、以精神定成败”、“实现市民文化权利”、“维护国家文化主权”等理念,思想的解放与行动的务实交相辉映。

文化创新,在于文化体制机制的创新。深圳像抓经济体制改革一样抓好文化体制改革。在创新管理中,切实转变政府文化管理职能;在体制机制改革中,国有文化单位普遍建立充满活力、富有效率的管理运行机制;引导社会力量办文化,按照政府采购、社会团体承办的运作模式,打造了深圳读书月、市民文化大讲堂等文化品牌。

文化创新,还在于文化科技的创新发展。文化与科技紧密结合,创意与创新水乳交融,已成为深圳文化产业发展的基本路径。腾讯、华强等一批高科技含量、高文化含量的文化科技企业异军突起,为中国文化产业发展探索一条成功之路。深圳还探索出“文化+创意”、“文化+金融”、“文化+旅游”等新的发展模式,极大提升文化创造力、影响力和竞争力。

创新,成为深圳文化的DNA,成为文化深圳崛起最澎湃的内驱力。

文化部文化科技司司长于平形象地把文化流动理论比喻为“文化流动性宣言”。“文化流动性宣言”宣示了两个基本定理:其一,流动的文化才是最有生命力的文化;其二,文化流动过程就是文化创新创造的过程。

4

昭示文化未来

直面“文化如何走向复兴”问题

文化复兴,是中国梦的应有之义。今天的深圳,也被中央赋予了中国文化改革发展和文化产业发展“领头羊”的新期待。

对此,文化流动理论有着清晰的指引—中心城市必然拥有两个辐射能力,一个是经济辐射能力,一个是文化辐射能力。世界上著名的城市,都是以独特的城市个性、品位和文化内涵,体现其卓尔不群的风格与魅力。在城市文化战略中,必须尊重“文化是流动的”理论,并且相信:只有流动的文化才是活的文化,才是最有生命力的文化。

几年前,深圳就提出“维护国家文化主权”理念,并在文化发展中探索“国家立场深圳表达”。去年10月21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总干事博科娃为深圳颁发了“全球全民阅读典范城市”证书,这个荣誉代表的是中国人民热爱读书的形象;深圳大型原创合唱交响乐《人文颂》在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巴黎总部奏响,在世界舞台上展现了中华文化的光辉和价值,同样是国家立场的一次精彩“深圳表达”。

文化流动理论提出:文化生态,乃是一个城市最要紧的事情,营造健康向上的文化生态,首要的就是要确认流动文化的重要性,并且为文化的流动创造日益广阔的空间。

深圳,为自己选择的健康向上文化是“创新型智慧型力量型城市主流文化”。创新型文化,在扬弃传统文化和西方文化的利弊选择和大胆开拓中,再造城市文化的新内涵新表达;智慧型文化,强调张扬人的理性,任何具有生命力的文化必然是充满智慧的文化;力量型文化在于鼓舞人们奋发向上的激情,融合了胆力和血性,刚健自强。

王京生说,深圳培育创新型智慧型力量型城市主流文化,是在路径上、内涵上寻找一种有强大生命力和远大前途的新文化。三型文化,是我们希望深圳最终达到的城市文化,也希望通过深圳实践把三型文化推向全国,助力中华文化的复兴。

文化是流动的,深圳文化实践为这个价值判断提供了可贵的样本,而这一理论体系,适用的不仅是深圳。

深圳大学教授吴俊忠认为,文化流动理论对于其他城市的文化发展乃至文化强国建设也将发挥理论指导作用。上海社会科学院文化产业研究中心主任花建说,文化流动理论展现了面对全球文化流动的前瞻视野,提出对当代城市文化发展有指导意义的应对策略。

全球化时代,文化的流动风云际会,一个新的纪元正在开启。正如同文化流动性宣言所说—全球化已使文化流动走向极致,我们不希望文化停留在一个地方性、区域性的梦想上,而是希望在大规模的流动中使各民族、地区、城市的文化发生更大的碰撞和融合,并且以其各不相同的文化资源和个性达到“美美与共”的文化图景。

(源自:人民日报海外版)

Baidu
sogou